當前位置: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8章 第 18 章

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》 第18章 第 18 章

 段夫子本名段知書,字緩之。

 與徐大人徐知意曾有一段淵源。

 徐大人年輕時,與段夫子是同窗。兩人同鄉,名字里都有個“知”字,故此認識,后來一起考了白鹿書院,平日里十分合得來。又因同住一間校舍,往來多了,同窗誼日益深厚。

 那日休沐,段知書并未歸家,趁著秋高氣爽,紅楓正艷,打算獨自一人上山采風。

 夜,徐知意回到書院校舍,發現好友還未回來。

 夜深了,徐知意記得,好友早上出門時,好似說要去后山賞楓,愈發擔心焦急,怕發生甚麼不好的事。徐知意當即找了幾個同窗,打著燈籠舉著火把,前往后山尋人。

 沿著石階一路找尋呼喊,未有回應,幸虧徐知意眼觀四,眼力頗好,在一陡坡山里,發現了昏迷不醒的段知書。

 幾個同窗流著,把傷的段知書背回了書院,找來大夫醫治。段知書雖得幸撿回了一條命,但也落下疾,雙麻痹,沒了知覺。

 段知書原是院試案首,正是意氣風發、大展手之時,現下慘遭橫禍,他懊悔憤恨不已,大變。

 既如此,他的科考當之路自然是斷了。

 又過了些年頭,彼時,徐知意已經考得功名,外派至太倉州為,回鄉祭祀時,聽說昔日好友病困在床,窮困潦倒,無人照看。徐知意念及昔日同窗之,又知曉段知書的學問,曾經遠在自己之上,是個人才。

 于是,徐知意前往探勸說,道:“段兄素知徐某出寒門,家世清貧,段兄若是肯跟我走,別的某不敢承諾,但茶淡飯,一日三餐,筆墨書卷,定不會短了缺了。”

 段知書含淚:“我一軀廢人,何值得徐兄為我如此。”

Advertisement

 “愿段兄重拾書卷罷了。”

 再后來,徐、徐瞻兩兄弟先后出生,徐大人府事多,平日繁忙,段知書便親自給兩個小侄蒙學,全心全意,傾囊相授。

 后頭的事,大家都知曉了,徐二甲進士出,已經朝為,徐瞻取得鄉試解元,擇期便會沖擊會試、殿試,想必也不會差的。

 現如今,徐家又有了徐言、徐言歸兩個孫輩,往后,自然也是由段夫子來蒙教的。

 同窗相惜,互佳話。

 ……

 翌日,淮津兩兄弟被送至徐府,由徐瞻帶至書房,面見段夫子。

 即也是考核。

 “姐夫,一會夫子會考校些甚麼學問?”津哥兒問道。

 相比于哥哥,津哥兒表現得更張一些。

 徐瞻止步,回過半蹲下來,對兩位小舅子道:“段夫子考校學問,向來是沒有定式的,也從沒有甚麼答案。兩位弟,只需牢牢記住一點,夫子讓你們做甚麼,你們就規規矩矩做甚麼,千萬不要耍小聰明、小把戲。”

 兩兄弟認真點頭,記下了姐夫的話。

 來到書房前,徐瞻敲門,朝里道:“段叔,是我,千里。”千里是徐瞻的表字,瞻,登高闊視,舉目千里,故此取了“千里”二字。

 又道:“兩位求學的小子來了。”

 屋這才傳出一道略有些沉悶的聲音:“帶進來罷。”

 進書房后,裴淮見到了段夫子——夫子坐在椅上,背對著他們,從影看,是個十分瘦削的人,四十多歲,青已開始白,一青玉袍掇拾得十分平整,不見一褶皺。

 即便坐在椅上,也是個十分注重儀表的人。

 淮津兩兄弟行跪拜禮,道:“小子拜見夫子。”

 “你們的心意,千里昨日都同我說了。”段夫子沒有轉,依舊背對著兄弟二人,也沒甚麼緒波,緩緩道,“書房外有個洗墨的大缸,你們蘸水寫字,若是能把這缸水用盡,再提求學之事。”

Advertisement

 既沒有發問考校,也沒給兄弟二人說話的機會,只說了自己的要求。

 果真脾氣有些古怪。

 裴淮了然,心道,一的本事,遭了大變故,有些脾氣也是正常的。

 不過,這蘸水寫字……是怎麼個寫法?裴淮心有疑,但想起姐夫方才說的話,不敢莽莽發問,心想,一會兒私下問姐夫,結果也是一樣的。

 他與津弟相視,心意相通,而后一同朝段夫子作揖,應道:“小子省得了。”

 段夫子擺擺手,示意他們可以出去開始寫字了。

 ……

 徐瞻將兄弟二人帶出書房,來到一涼亭下。只見涼亭邊上擺著一口碩大的白瓷缸,因長期洗墨,缸里由底向上暈染了一層黛。昨日夜里驟雨才歇,滿滿一缸的水,微風拂過泛起漣漪。

 又見涼亭之,青磚抬起兩塊的大理石板,形如書案,高度剛好夠伏案寫字。

 徐瞻人取來小碗、筆,用小碗從缸里舀了小半碗水,置于石案上,而后執筆蘸水,在石板上寫字,待他寫到十數個字時,前面的字漸漸晾干,空白出來,如此反復。看其嫻之態,恐怕小時候也沒練。

 徐瞻道:“兩位弟看明白了嗎?”

 原來是以石為紙,以水為墨,寫“無字之書”。

 “看明白了。”兩兄弟應道。

 “夫子的話,可都聽明白了?”徐瞻又問,顯然意有所指,有意提醒。

 裴淮了然,應道:“唯有規規矩矩把水寫盡了,才有機會拜夫子為師。”頓了頓,又道,“姐夫只管去忙自己的,不必時時顧著我們。”

 徐瞻欣笑笑,道:“善。”

 這麼一大缸水,至要一個月,才有可能把水寫完。

 兄弟倆坐在石椅上,準備開始寫字,裴淮提醒弟弟道:“津弟,惜水如惜墨,下筆要有神。”

Advertisement

 “大兄,我明白的。”津哥兒應道,又問,“大兄,咱們寫些甚麼字才好?”

 “先將咱們背完的《論語》《孟子》書寫一遍,待明日過來,把其他幾卷書一并帶上,邊學邊讀邊寫,也好打發這些時日,不虛度。”裴淮又鼓勵弟弟道,“瓷缸雖大,但只要咱們兄弟齊心,每日按時過來,必定能這缸水寫盡的。”

 津哥兒點點頭,應道:“嗯嗯,我都聽大兄的。”

 這樣的環境里寫字,必定不如書房用紙張寫字舒坦,手肘置于石案上,硌得生疼,這麼磨上一個多月,恐怕要蛻下好幾層皮。兄弟二人很快進狀態,專心致志,一字一筆地書寫著,沒一會兒,額上、筆尖已經冒了一層細汗。

 夕將落,徐府的高墻遮住了日,亭漸漸昏暗,兄弟二人才收筆,將未寫完的水仔細倒回缸里。收拾妥當之后,回了伯爵府。

 ……

 回到伯爵府后,兄弟二人將今日之事稟了父親。

 老太太在一旁聽了十分心疼,一時氣惱,怨道:“他若是不肯收就直說,何苦要提這樣為難人的要求,兩個小子日日過去吃苦頭。”

 “母親不要這麼想,段夫子有大學問,提這點要求并不算甚麼。”裴秉元又道,“況且,淮兒、津兒年歲也不小了,若此時不吃些苦頭,長大了,就要吃大苦頭,好玉也要細磨才能玨。”

 裴秉元要回國子監了,他吩咐林氏道:“需每日按時將兩個哥兒送過去,傍晚再接回來,務必日日守時,不可耽誤。”想了想,又補充道,“也不可去找徐家人替他們哥倆說,一切都按段夫子的要求來辦。”

 “我省得了,這段時日我把生意放下,專門盯著這件事,你放心罷。”林氏應道。

 如此,淮哥兒、津哥兒每日往返裴徐兩府,雖然石臺寫字吃了不苦頭,但過得特別充實,學問不知不覺長進了不

 那段夫子實在脾氣古怪,明明過書房的窗戶,就能看到涼亭,觀察兩個小子在干甚麼。但他從來不看,也不過問,只閉門鎖戶地看自己的書。

 直到一個多月之后。

 段夫子邊的伺候的老仆人阿篤來報話,道:“段先生,那缸水已經見底了。”

 段夫子心里一數,已過了四十日,這才打起神問阿篤,道:“他們的家人可來求過?他們自己又可曾過苦?”

 “先生,沒有。”

 又問:“兩個小子可有甩筆、撒水,畫?”

 “也沒有,碗里沒用完的水,都規規矩矩倒回缸里了。”

 段夫子微微點頭,繼續問道:“他們平日里,都在石板上書寫甚麼容?”

 “老奴學識有限,恐怕答不全。”

 “你只管說你見到的。”

 阿篤才道:“早兩日好似在默寫論語孟子,筆疾書,想必是心中十分悉了。后來,兩位爺帶來了《大學》《中庸》,邊學邊抄,所以速度慢了許多,每日用水自然也就了……偶爾,也曾見他們謄抄詩詞解悶。”

 “可沒見你替別人說過這麼多好話。”段夫子難得笑笑,揶揄老阿篤道。

 阿篤應道:“哪是甚麼好話,老奴命盯著他們,如實向先生稟報而爾。”

 “你去給千里傳個話,就說,這兩個小子我收下了,讓他在言小子旁邊,添兩個座位。”

 “是。”

 莫看段夫子只堪堪問了兩三個問題,似是草率,實則,每個問題都有他的考量——

 其一,他教學生,最不喜學生的長輩摻和進來。

 其二,他不喜學生投機取巧耍小聰明、吃不了苦頭。

 其三,他希自己的學生,略有天賦又穩步求進,而非一味求快。

 顯然,長達四十日的石臺寫字,淮津兄弟二人的表現,滿足了段夫子的要求。

 ……

 沒一會,徐瞻歡歡喜喜地來了,一進來便賀道:“恭賀段叔收得兩名好學生。”

 段夫子見徐瞻喜不自勝,問道:“竟值得你這樣歡喜?”

 “段叔有所不知。”徐瞻道,“我這兩位妻弟,一個記超群,一個悟了得,都是讀書的好苗子。”

 段夫子聽后,一愣,原來還有這層關系,問道:“既是侄媳的弟弟,你怎不事先與我說一聲。”

 徐瞻解釋道:“我跟著段叔學習多年,知道段叔的規矩,若是先提了,反倒段叔為難。”

 ……

 ……

 消息傳至伯爵府,一家人自然歡喜。林氏趕托人把好消息傳進國子監,道:“元郎還有十來日才能休沐,讓他早些知道,別總惦記著兩個孩子讀書的事。”

 蓮姐兒胎相已穩,林氏與老太太、沈姨娘等前去探,說說己話,等等,自不必多述。

 很快,淮哥兒、津哥兒正式進徐府,跟著段夫子讀書習字。

 徐家的嫡長孫徐言,今年八歲,比淮津兄弟還略大一點,承了父輩的脈,也是個腦袋靈的讀書苗子。此前,段夫子的書房里,唯獨他一人在聽課。

 聽說多了兩個同學兼玩伴,徐言不已。

 “開學”的第一日,徐言早早候著,淮津兄弟一下馬車,他便迎了上去,開心道:“淮小舅、津小舅,往后我們便是同窗了,你們可以我言,也可喚我大外甥。”

 “好的,大外甥。”裴淮笑道。

 一番玩笑話,很快拉近了三人的距離。

 進了講堂里,徐言拿出自己的課本,滔滔不絕介紹段夫子最近在講授甚麼容,一長串話說出來,語速雖快,但條理清晰。

 裴淮十分喜歡徐言這樣開朗的子,心想,徐言皮子,必定是得了其祖父的真傳。徐大人如今為鴻臚寺卿,最缺不了的,就是一張能說會道的皮子。

 “段夫子平日里是并不會打手板子的,不過,他罰人的方式,可比打手板子厲害多了。”徐言悄悄說道,“就說被罰抄本子,原本是抄一遍,若被他發現紕,就會變抄兩遍,要是還有錯,再翻倍為四遍,以此類推。”

猜你喜歡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

問題反饋

反饋類型
正在閱讀: